教学科研

  

《水落盐出》教学反思

创建时间:2011-04-28 00:00

       《水落盐出》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围绕盐的“隐身”与“现形”,以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和研究材料,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探究,训练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想”的能力。在第一课引领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并对加快溶解的条件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本节课围绕核心问题“怎样把溶解在水中的盐分离出来”,引导学生对“提取盐的方法和条件”进行探究。
        在备课和试课中,根据自己的反思和组内老师及师父的听课意见,本节课虽然几经修改和调整,但在正式上课前仍有一些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还有一些地方自己也没有理清思路,所以把握并不大。正式上课时,教学效果的确不理想,我心里很是自责。但面对和及时的剖析才是最正确、最理智的选择,所以在课后经过一番细致的回顾与梳理,又结合组内和其他学科老师的意见,我对这节课有以下反思:
        如果说这节课有成功之处,那就是总体设计和安排比较合理,而且上课时也做到了环节清晰和完整。但存在的问题真的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握好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情,致使课堂上出现了很多让自己意外的情况,一些预期中的的效果和目标也没能很好地实现。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学情,在分析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时,又把焦点放在了如何调整设计和一些具体细节的处理上,再次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所以最后导致令人不能满意的课堂效果也是必然的。比如说,由于这个原因,课堂上我要提的一些问题没有设置好,从具体的表达到提问的角度都存在问题,所以没能像预期的那样激起学生的兴趣,在一些环节中也没有打开他们的思维。同样的,由于这个原因,我预先设计的课堂语言、知识点及其难度、记录表的格式、组织的方法等,都在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与他们的认知、思维、兴趣等存在一定距离,这注定是要失败的。概括起来,借用林峥老师评课时的一句话最为贴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维、心智、能力、心理、兴趣等)设计课堂活动和问题。所以这节课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偏重教学内容的考虑,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教学对象:学生,或者说统一而独立的个体。
        正是由于以上失误,我给自己和学生设置了很多看不见的“困难”,导致整节课学生表达的少,我的话多又不精,让人听起来倍感啰嗦。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又一次听到“你的话太多、太啰嗦”这样的评价,心里真的不好受,因为一直在努力改掉这个毛病,上课时也一直谨记:自己要少说,要让学生多说,但事实证明,现实中自己又一次失败了。沮丧归沮丧,我也明白: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方法,还需要更多地历练。
        最后,我也总结了一下本节课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 有时语速快、急;有几次语调过高,听起来让人觉得可笑;
        2. 喜欢重复同一类型的问题,致使学生“无话可说”。
        3. 汇报交流时,学生的表现缺少“分量”,记录表没有发挥作用。
        4. 把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拔”的太高,应该多一些“表象思维和交流”,少一些“抽象思维”。
        5. 师生之间的交流过于“一厢情愿”,没有适时“渗透”、灵活把握,适应于学生。
        6. 巡视中缺少方法和技巧。
        7. 下课时学生领东西没有秩序。
        8. 板书“晒”字笔顺错误;字体小;板书设计还可以再改进。
        9. 上课时个别习惯性动作不好,需要改正。
       总体评价,我认为自己的这节课与其说是“优质课”,还不如说是“公开课”,差距仍然存在。但上课过程中的体会、课后“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的收获。给自己一次挑战的机会,就有获得更大进步的可能和希望,这也是我认为参与赛课活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